了解腸道出血症狀

放射性直腸炎
放射性直腸炎為一種放射線治療副作用,約8-10%的病人會有此副作用,主要區分為急性與慢性,症狀主要為炎性腹瀉、黏液性腹瀉、肛痛、會陰痛、直腸出血等;急性放射性直腸炎常發生於療程結束後1-2週內,經過適當處置後2-3週便會自行痊癒,慢性放射性直腸炎則好發於療程結束後6-18個月。

病因及好發族群:
放射線治療不僅對於癌組織有抑制作用,若正常組織遭到照射,也會有傷害,直腸黏膜組織若接觸射線,便可能因為微血管不正常增生而產生放射性直腸炎。
常見於骨盆腔內的癌症接受放射線治療,包含膀胱癌、攝護腺癌、子宮頸癌等。
主要產生的因子與放射線的照射量有直接的關係,放射劑量越高則發生副作用機率越高,若大於95Gy則最高有13%的機率產生放射性直腸炎,近幾年因為放射治療技術進步,比率上較前幾年有降低。

治療選擇:
若無嚴重性出血,主要以基本護理為主:
臥床休息,飲食以軟質食物為主,便後可對肛門進行熱敷,降低對直腸及肛門的刺激,腹瀉嚴重者可採用靜脈注射維持身體養分吸收。

放射性直腸炎嚴重者會產生大量出血,需依賴輸血或進行止血性治療,目前臨床上相關診療包含:
  1. 福馬林:以4%的福馬林來做組織凝固產生止血效果,但僅約6-8成的患者有效。
  2. 高壓氧:以高壓氧誘導受傷的組織修復,因為花費昂貴、設備需求高、療程時間長達三個月,加上健保給付條件較多,目前使用的醫院較少。
  3. 內視鏡治療:
    1. 氬離子電凝術(APC):以氬離子將出血點直接燒灼止血,臨床上成效不錯,約有80%以上的治療成效,但僅為點狀針對出血點的燒灼,且有結痂組織產生,若組織脫落則出血再發情形高。

    2. 片狀電燒(RFA):以片狀電燒來針對直腸內不正常增生的微血管做大範圍面積的燒灼治療,優點為治療時間短,且最多兩次的療程即可完成,臨床上追蹤28個月無再發情形,缺點為目前健保無給付需要自費。

  4. 手術治療:最嚴重者可採用手術將直腸切除,病患生活品質會受到影響,為臨床上的最後手段。